close

2010和老師一起合寫的 來紀念一下

------------------------------------------------------------------------------------------------------

  

The Research of the Visual Style and Development of Graffiti Art in Taiwan
—Taking the exhibition “Graffiti Trend” as an example

 

Tsen Wang*      Ya Hui Hsieh**

 

Abstract

Graffiti has been lingering on the border of systematism. Once being stigmatized as counter-culture and violation of law and order, nowadays graffiti has taken on a new life in the name of art with its appropriation by art market and trendy (young fashion) brands. In Taiwan, graffiti along with its appearance in fashion design has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New questions thus emerge. How does graffiti face its drastic transformation from illegitimacy to legitimacy? How would the general public in Taiwan understand graffiti as a form of art? Why did trendy brands choose to incorporate graffiti as a commercial element?  This essay intends to deal with the questions above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graffiti;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of graffiti in Taiwan; and thirdly, graffiti and education.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data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project began wit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graffiti artists. Afterwards, it proceeded to comparisons between Taiwanese and international graffiti in terms of their stylistic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affiti in Taiwan and its future.  The research has also integrated the exhibition titled “Graffiti Trend” and “Lohas Summer” a graffiti summer workshop, both held by the Extension Education Cente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435 Art Village, Benciao. The collaboration allowed on-the-spot experiments as well as studies on the exhibition and the workshop, and opportunities to conduct hands-on surveys with graffiti artists. The research aims to, through its studies and analyses, define the style of local Taiwanese graffiti and enhance general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this specific form of art. And thus, false impressions on graffiti can be eliminated and mor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ory can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raffiti Art, Counter-Culture, Visual Style

 

 

  

 

台灣塗鴉藝術的視覺風格與趨勢發展研究 

以「塗鴉潮」展覽為例 

 

 

徘徊在體制內外間的塗鴉文化,曾經被冠上反文化的污名,甚至被視為觸犯公權力的非法運動。 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塗鴉藝術已輾轉以藝術之名的光環開始在藝術拍賣市場和品牌結合的潮流文化中嶄露頭角。 近年來在台灣也開始風行塗鴉藝術和潮流品牌的創作活動。 因此,塗鴉藝術在從非法轉至合法的過程中,如何面對這樣的轉變與反差?如何能讓台灣民眾理解塗鴉藝術?潮流品牌為何要選擇塗鴉藝術成為商品元素,是本研究的提問。 故本研究提出三個面向來探討:一、塗鴉藝術的歷史脈絡。二、塗鴉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趨勢。三、塗鴉藝術與教育。 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文獻探討、案例調查、深入訪談等方法進行分析與檢視。 在步驟上,首先調查並訪談塗鴉藝術家、比較國內外塗鴉的風格表現與創作形態,以及塗鴉藝術在台灣的趨勢發展。 本研究更結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育推廣中心與板橋435藝文特區的「塗鴉潮」展覽和「樂活一夏」塗鴉藝術夏令營活動,來進一部實地的實驗、工作坊以及展覽的研究,與塗鴉藝術創作者進行實地的操作和調查。 未來在研究上希望能透過本研究的歸納和分析,找出屬於台灣在地的塗鴉藝術風格,讓大眾更了解塗鴉藝術,也促進塗鴉在去污名化和學理分析的發展。

關鍵詞:塗鴉藝術、反文化、視覺風格

  壹、前言 

「塗鴉(Graffiti)」一詞起源於義大利文,原意為牆壁上的隨性噴漆書寫,在最初,塗鴉被視為反叛權威性質的一種表現行為。 人們除了藉塗鴉來表達情緒不滿的意圖,噴漆的行徑成為與社會對話、對抗的特殊橋梁。 綜觀漫長的藝術史脈絡,塗鴉藝術的發展可以被視為藝術運動中有趣而特出的一支。 源發自街頭文化的塗鴉行為,從街頭巷尾中陰暗角落裡的隨手寫字或「次文化藝術(Low Art)」,一直至現今出現在美術館精美白牆上的「精緻藝術(High Art)」。 反觀今日大眾所認知的塗鴉文化,它不只是一項「政治運動」? 還是一種「藝術」? 或者是一種「潮流」?

 

回顧塗鴉藝術的緣起,不妨回到1970年代時期美國興起的街頭流行文化,從音樂發展出的「嘻哈文化(Hip-Hop Culture)」1,伴隨著標榜叛逆的重金屬搖滾、具有論述和辯證性格的R&B饒舌音樂,滑板特技與街舞的極限運動等(李靜怡,2005)。 這些出現於街頭的流行文化從服裝、音樂和外觀特色上從新塑造了屬於新世代的視覺風格。 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來看,從70年代罐裝式噴漆的出現後,這些塗鴉的創作者擁有了除了粉筆之外的新選擇,噴漆鮮豔的色彩、快速且適用於各式材質的跨平台創作特性使這些塗鴉客們將創作平台從牆壁延伸到了地下鐵、廁所門板、電箱、廣告看板和店鋪鐵門等各式各樣的街頭風景上。 由於噴漆罐的頻繁大量使用,塗鴉也被稱做「噴漆罐藝術(Spray Can Art)」2(畢恆達,2008)。 有學者認為,早期塗鴉的創作與幫派地盤的劃分有極深的關係,這些塗鴉客在屬於自己地盤的界線上寫上特殊的文字符號來「宣告」和標榜自我的特色。 這些塗鴉客也被人稱作「寫手(writer3」(Proctor1991)。 他們屏除架上繪畫的框架,畫布不再是他們主要創作的媒介,連綿不斷的大牆面成為他們創作的主要舞台。 這些塗鴉留下的噴漆痕跡有時風趣,有時不雅,有時還帶點情色意味;然而,炫麗的圖像與符號卻經常莫名的讓人留下特別的記憶。

 

因此,塗鴉藝術在從非法轉至合法的過程中,如何面對這樣的轉變與反差?如何能讓台灣民眾理解塗鴉藝術?潮流品牌為何要選擇塗鴉藝術成為商品元素,是本研究的提問。 故本研究提出三個面向來探討:一、塗鴉藝術的歷史脈絡。二、塗鴉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趨勢。三、塗鴉藝術與教育。 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文獻探討、國內外的案例比較、針對展出藝術家進行深入訪談等方法進行分析與檢視。 在步驟上,首先調查並訪談塗鴉藝術家、比較國內外塗鴉的風格表現與創作形態,以及塗鴉藝術在台灣的趨勢發展。 本研究期間更結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育推廣中心與板橋市公所、435藝文特區的「塗鴉潮」展覽和「樂活一夏」塗鴉藝術夏令營活動,來進行實地的實驗、工作坊以及展覽的研究,與塗鴉藝術創作者進行實地的操作和調查。 希望能透過本研究的歸納和分析,找出屬於台灣在地的塗鴉藝術風格,讓大眾更了解塗鴉藝術,也促進塗鴉藝術在去污名化、視覺風格、趨勢發展的研究和在學術研究上的發展。

 

貳、文獻探討-從塗鴉到後塗鴉

一、塗鴉藝術的發展

塗鴉藝術充滿短暫性的特質,也有消失性藝術(Ephemeral Art)的比喻。 或因創作地點的關係,多數的塗鴉較容易因為人為或天災的因素被覆蓋或銷毀。 因此塗鴉作品多半收藏不易,這也是為何街頭藝術無法被博物館收藏持久的困擾。 19701980年代,紐約首先出現了畫廊舉辦塗鴉藝術的展覽4 這是塗鴉開始進入畫廊體制的初步,也是塗鴉開始被大眾所接受的一個里程碑。 透過畫廊經營的展出機會,塗鴉藝術家的身價往往從此翻身。 然而在2008年,英國神祕的街頭塗鴨藝術家班克希Banksy1974 ~一幅在牆壁上的畫作,在eBay拍賣網站以二十萬八千一百英鎊(約時新台幣一千三百一十萬元)的高價賣出。 班克希出生於英國,從未受過正統的藝術訓練,因為經常在公共建築的牆壁上使用班克希的名子發表作品而聞名,如同一般塗鴉創作者不喜歡以真名示人,低調神秘的個性(或許是因為塗鴉多半被視為犯罪行為),其真實的身分和名子則不可考。 他的創作風格鮮明,使用噴漆和黑白對比的剪影圖案表現強烈的光影效果與立體感 這幅畫作原本出現在倫敦西邊老街林立的諾丁山區,一家製片公司辦公室外牆上,而買家必須再付另一筆費用再為這間公司重裝一面新牆5(盧瑞珠,2008)。 而班克希充滿幽默與顛覆性質的「紙模塗鴉(stencil)6」表現方式,帶出屬於英式塗鴉的前衛風格,其特立獨行的神秘態度和千奇百怪的展出模式也因此帶領了一波新的塗鴉觀看和收藏方式。

 

80年代開始,塗鴉藝術逐漸開始受到市場的重視,而著名的塗鴉藝術家也開始聞名於世界各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為美國的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 ~ 1990)。 曾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凱斯‧哈林可以說是連接新普普藝術、塗鴉藝術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最重要的藝術家,他的創作和傳奇的身世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表現語彙之一。 最初凱斯‧哈林在紐約的地鐵中以粉筆創作類似卡通人物的簡單的輪廓線條,以造型來表達情感的象徵,如吠叫的狗,跪趴著的小人等。 由於他與普普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商業合作,凱斯‧哈林的創作成功的成功將地下塗鴉延展到傳統畫布、swatch手錶和各式商品上,甚至在紐約和東京開設「普普商店(Pop Shop)」。 1986年,哈林在紐約的蘇活區(SoHo)成立了一家普普商店(Pop Shop),裡面販售印有哈林作品的衣服、玩具、磁鐵等東西面對保守藝術人士對於他將藝術傾向商業化的攻擊,凱斯‧哈林希望透過普普商店的方式,營造如同在紐約地下鐵的塗鴉一般的互動情境。他希望透過這個商店的型態進而讓藝術能吸引更廣大的觀眾,除了以往畫廊中有錢的收藏家之外,也能讓布朗克斯區(貧民區)的小孩也可以走進來,認識藝術、與藝術互動7鄭惠文,2008 與悲苦和孤傲的傳統藝術家截然不同的成名方式,凱斯‧哈林與安迪.沃荷合拍的瑪丹娜影片、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的採訪報導以及各種商業化的行為,成功的將凱斯‧哈林塑造成為了一位藝術的明星。

 

如同村上隆在《藝術創業論》一書中所提及,「藝術是一種賺錢的手段,為了實現他理想中的「藝術創業」,藝術不但要投入金錢,也要擁有國際視野及宣傳策略8。(村上隆,2007)」如今的藝術家不因為與結合而羞恥、或喪失藝術的純粹性。 1984年,凱斯‧哈林的作品《戴鱷魚面具的狗》更因為他廣大的知名度而被炒作到將近兩萬美元的高價9(王婉瑩,2010)。 在強調藝術品牌與行銷的今天,凱斯‧哈林也可以說是塗鴉藝術成功的將圖像(icon)的元素與商品化結合的第一人。 儘管有如此多的爭議,塗鴉藝術仍然掙扎的遊街頭牆壁逐漸走向美術館和藝術拍賣會的白牆上。

 

二、叛逆的視覺表述

如同著名的塗鴉藝術家班克希所表示,「塗鴉可以讓你可以擁有一半以上的城市10Hattenstone, 2003 除了在「藝術表現(Artistic Expression)」的看法之外,這種藉由在街頭物件上「署名(tag11」以獲取「名聲(Fame)」的作法,將創作者的「權力(Power)」無限的延伸和占領;在某方面也意味著對霸權的抗爭和跨越次等文化階級的一種「叛逆(Rebellion)」的表述12 這些來自於如布魯克林和布朗克斯區的非藝術學院派別的創作者,在創作的個性和表現上打破了光影和基礎造形的要求,他們從自身得服裝和音樂中取得靈感,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在表現形式上發展出了快速、連續性且簡易表達的圖案(多數是文字的符號化)。  一如著名的英國藝評家羅傑.弗萊(Roger Fry1886-1934)表示,「藝術即是視覺的文本。」 這種帶有一股叛逆、狂熱和冒險精神的創作態度,很快的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和複製,這種以遊戲的心態來創作的方式,解除了純藝術高高在上創作的苦痛,成為了年輕族群表達自我和構築傳遞訊息的溝通橋梁。

 

有學者認為塗鴉藝術屬於後現代藝術範疇的一支,因為它不僅屏除了現代藝術所追求的藝術性的崇高理想與審美經驗,卻也質疑現代藝術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是一種將藝術由深度思考的脈絡趨向世俗化的表徵。 學者呂清夫認為,塗鴉是後現代藝術中不妥協的傾向之一,是個人自我表現的方式,也是都市中常可見到的一種「大眾文化(Mass Culture)」13呂清夫1996 塗鴉就像是一個斷斷續續與社會連結的音樂片段,無所不在,卻又無時無刻的被人們所忽略。 這種「邊緣化」的社會性格可以是塗鴉文化最好的代稱。 另一方面,藝術也常被歸納為「反文化(Countercultures14」的一群。 如同其述所提,塗鴉文化當中的「辯證」思考的個性,被認為是一種游牧於體制外的藝術潮流,除了帶有些許的反骨精神,同時也被視為對主流文化的一種批判行為。 學者彌爾頓.英格(J. Milton Yinger, 1916~)對反文化做了更深入的詮釋,他認為「辯證的思維在於否定,在於對現存事物的批判。 任何現象的不同方面之間的矛盾產生出張力,這些張力就是產生變化的主要根源。15」因此,當辯證的思維出現在都市的街道上,塗鴉就表現出一種與社會體制化對抗的意味了。

 

  

三、符號顯學時代的來臨

1980年代,另一外塗鴉藝術的發韌者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 ~1988) 與凱斯‧哈林奇妙的同樣擁有著短暫但輝煌的藝術生命。 1960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巴斯奇亞,1988年死於過量吸食毒品。 或許有人認為,在所謂的實戰經驗的認定中(如在地鐵或街道等場域的創作),他並不算是真正的塗鴉藝術家,然而他創作的表現形式(如拼貼、符號、手寫字體)和塗鴉的語彙卻引導世人更進一步的看見塗鴉藝術的精彩之處。 巴斯奇亞作品素有強烈的表現主義特質,題材的靈感來源皆是擷取生活中的事物與感觸拼貼,例如生活的壓力、死亡的恐懼、種族歧視的問題。 1982年成功的個展過後,巴斯奇亞以沒有經過任何藝術教育訓練的素人之姿,以四千美元的高價賣出畫作,後續更在大都會博物館、龐畢度中心等重要藝術中心展出,也逐漸奠定他在藝術史上的定位。巴斯奇亞與凱斯哈林在塗鴉藝術的創作上有著頗為類似的地方;在表現上巴斯奇亞強調手感的創作以及符號的反覆運用。 手感在這邊所指的也就是手拙的自然表現,如凱斯‧哈林粉筆的線條和巴斯奇亞顫抖的線條表現。 這種充滿人文精神的手感呈現對現今的手繪塗鴉影響卓著。 另一方面,就塗鴉藝術而言,畫作中符號的反覆運用也是塗鴉藝術的表現特色之一;例如凱斯‧哈林畫面中不斷出現的發光的嬰兒和巴斯奇亞畫作中反覆出現許多「王冠」的符號和英文字母等。 這些在塗鴉畫作中反覆和強化的符號化(symbolize)意象,或許一方面反映著商業時代複製的消費景像,另一方面也暗示著符號顯學時代的來臨。

 

參、問題探討-臺灣塗鴉藝術的困境與展望

一、塗鴉藝術的困境

讓我們先觀其總體的藝術發展狀況,一直爭辯不斷的,並且充斥著全球化與在地性宣言的拉距戰爭,「同質異化」的過程一直是我們所關注的藝術現象,若以文化學者安東尼‧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理論來探究,擁有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優勢掛帥的強權國家,造就了中央集權與地方邊陲的藝術變相,藝術發展的中心位置,總是既迷人又令人稱羨追逐。因此,如何突顯本土地方特色的藝術養成,就成為一項極為重要且需要討論的問題所在。

 

台灣的塗鴉文化發展較晚,也仍然處於被動狀態,塗鴉文化的接續則是從美國的塗鴉文化輾轉而來的。 在創作手法方面,較少本土在地性的漢字塗鴉,做法上仍然是以西方的英文符號做為塗鴉書寫的取材對象。 塗鴉在台灣的書寫形式上總是文字多於圖像,大部分雖以文字作為主要的呈現,風格方面也較容易令人聯想到美國紐約的塗鴉特色;然而,台灣在近年來塗鴉者已開始結合文字與圖像的創作方式。 相較台灣和國外唯一不同的塗鴉現象,台灣的塗鴉是一種無破壞體制化的特質表現。國外的塗鴉則多是破壞體制氛圍的顯現,然藝術化的程度比台灣快速且發達。

 

台灣的塗鴉者年齡範圍,本質上還是聚焦於青少年次文化的範疇。 五○年代,國民政府撥遷來台,戒嚴時期的台灣禁止所有的言論、集會等活動,甚至是繪畫都受到嚴格的控管,我們所能見到基本的繪畫題材,除了有類似木刻版畫的表現主義風格特色,題材的呈現不外乎是歌功頌揚台灣政府的政治事跡與社會寫實生活,官方色彩的味道非常濃厚。 若是需要談論塗鴉的開放,蔣經國政府時期所推動的十大建設,開始復甦了台灣的經濟命脈,集會自由,高談闊論的發言權,漸漸地開始落實於台灣本土。 在早期台灣的塗鴉現象,成為政府言論的宣傳口號,散撥充滿意識型態的政治意圖,塗鴉成為官方宣言的主要行徑之一。 相較之下,隨之興起的是台灣民眾不滿政府決策時,而進行的街頭抗爭所繪的塗鴉文字,但那大多趨向於不滿公權力而所作的抗爭訴求,書寫偏向較實用性且諷刺的字語,排除了美感創新與純粹視覺設計的藝術創作,更由於重北輕南的政策,導致了台灣南部的塗鴉數量多於北部的塗鴉發展,戒嚴的結束,帶動了社會結構的改變,「嘻哈文化(Hip-Hop)」的潮流也開始在台灣崛起,並且進而帶起台灣塗鴉文化的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不僅如此,上述暗示了政府與公權力的介入管理,也將成為台灣塗鴉發展與成長的一項重要契機點;然而,至此階段,台灣的政府,依然還未養成非常關切的習慣來了解塗鴉。

 

由上述論及的台灣政經發展外,社會背景的變動,歷史文化的多元面貌,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就可粗略的分析出台灣的塗鴉藝術演變。台灣的歷史發展並不長遠,自身文化的深根程度較無明顯的獨樹一格的特性,四面環海的海島地形,造就了文化上兼容並蓄的多元樣態,台灣大致上可見的塗鴉風格依然還是保留大部分的美式風格,這是屬於台灣本土文化不聚焦的特色,也是作為美國文化街頭塗鴉的傳承與接續,台灣的歷史演進,不斷的擁有外來衝擊的特質,從早期的荷蘭與西班牙的外族入侵,與稍後日本殖民時期,不斷的與外來文化相遇碰撞,高度的接納外來文化與本土偏低的特性,也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一項重要的風格展現。

 

二、臺灣塗鴉藝術的發展現況

台灣的塗鴉藝術除了個人的創作,大部分還是以團體的方式來進行塗鴉行為,台灣塗鴉藝術創作的元老,呂學淵先生,早期創作於台南東寧路地下道旁的廢棄工廠牆面,這是我們所知最早南台灣的塗鴉藝術萌芽階段;接著興起的台南市海安路廢墟塗鴉美化運動,也開啟一連串塗鴉創作的運動風潮。 中台灣的塗鴉藝術發展,從發展至大台中地區外,南投的竹山鎮,鹿港等地皆有塗鴉的蹤跡可尋,我們可將範圍再縮小至關注於大台中市區的塗鴉創作。 從麻園頭溪的福人街至公益路段,一中商圈的小弄巷道,黎棧PUB,建國北路與環中路高架橋下等地,皆可找到非常精彩且豐富的塗鴉創作作品。 這些塗鴉創作的風格依然承襲美式的塗鴉風格,但也加入了許多本土的在地化性質特色,例如塗鴉在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方面,圖像還出現了台灣特有的民俗描繪現象。

 

台灣各地的塗鴉團體,皆是以玩票性質佔較高的比例;真正持續創作的塗鴉團體卻是少之又少,從台灣較活躍於藝壇上的塗鴉團體,北、中、南就可明顯的被挖掘出,南台灣的塗鴉團體我們很容易的就可聯想到「IWM」,中台灣較著名的便是這支名叫「六號病毒」的團體,北台灣的塗鴉團體以「Citymarx」最為知名,另外也有「Two much」這個獨立的團體。 塗鴉藝術家總是喜歡以團體的方式一同創作,創作的主題主要還是關注於視覺設計這類領域,較無類似國外的塗鴉團體,以塗鴉作為工具,進行一些偏激與不滿的抗爭行動;當然個人的獨立創作也是非常多見的,B brother就為其中獨立創作的塗鴉名人,他以塗鴉的方式來挑戰台灣政府與法律的公權力,將列為古蹟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進行塗鴉行為引來極大爭議與討論。 2006B brother在華山的塗鴉事件,使塗鴉再次的走上句實驗性質的、反叛的、嘲諷態度的冒險風格,B brother以塗鴉的方式去挑戰人與空間之間生存和依賴的微妙關係。B brother表示,「塗鴉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我真正在意的是空間!」16這是屬於台灣塗鴉界的一項重要新聞與記錄,另人得其反思的是塗鴉是否真的是為一種違法的破壞行為?或者順理成章的走過後現代藝術的稱號,成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新現象?這些其中皆讓人感到質疑,到底塗鴉的宗旨是否是從反體制制度的險境中,去顛覆傳統的藝術脈絡?還是塗鴉只是另一種新的創作媒介的再現方式?

 

    台灣的塗鴉者與政府公權力的行使,彼此一直都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凝聚和拉扯,這些未經政府同意而至街頭塗鴉成為民事訴訟罪犯條例的人們,和這些經由政府的許可而創作的街頭塗鴉,迅速的成為大眾媒體口中讚許的塗鴉藝術家,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標準點在哪裡?2006年文建會以文化資產保護法提告B brother923日肆意破壞華山古蹟的塗鴉罪名;然而弔詭的是這些與Bbrother一同參與華山塗鴉事件的另幾名塗鴉客,卻毫無未被文建會起訴。更與同年10月底由文建會邀請運動廠商在華山舉辦「Royal Elestic國際塗鴉大展」。一前一後的塗鴉活動,為何一個是結合商業化的塗鴉運動,另外一個只是純粹藝術性的塗鴉行為,發生的地點同樣都在華山藝文特區,時間點也相差不遠,那為何一個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又為何另者卻如此的令大眾喜愛與支持,此兩者的差異標準何在?兩者之間產生許多不平的矛盾,從B brother事件探討,再回到本研究所論及的台灣塗鴉發展的狀況,不管爭議是否,台灣的塗鴉狀態已成為藝術界其中的關注的焦點。

 

三、創造新時代的視覺風格

本研究以塗鴉潮展覽的青年藝術家作為主要探討對象,藉由藝術家的訪談實錄,進而觀察比較台灣北、中、南的塗鴉藝術家的差異有何不同? 在此次「塗鴉潮」展覽當中邀請的個別藝術家有Mr. OgayBounce、虫子。 其中更邀請了幾個活躍於台灣的青年塗鴉藝術家共同來創作展覽的一面大牆。 訪談的部分,除了展出的藝術家外,也分別邀請台灣各地知名的年輕藝術家參與;如中台灣「六號病毒」的阿潘(SAVIOR)、嘉義的阿BenSOAR)、北區的Debe和阿丹(Dennis)。

 

在深入訪談的過程中,Mr. Ogay認為塗鴉創作,「醜陋」也可以是種帥氣的創作風格。 在他的創作中,藝術家自己設計了滑稽的人物角色,其造形與台灣民間神像與民俗結合,希望能用創新的方式表現出屬於台灣人的精神內涵。 不僅如此,畫面中還引用了古代經典文學大作,諸如西遊記、山海經等。 另一方面,其創作的技巧上承襲美式街頭噴漆罐使用的習慣;以靈活的噴漆方式來勾勒黑色的線條輪廓,輔以手工填色由此我們可知,塗鴉藝術家從大牆面的空間書寫,轉移至小畫布上的細心詮釋。更將強烈的視覺設計與逗趣的敘事性內容放入作品中,精彩的讓觀者閱讀品味,也易於和一般大眾的喜愛與了解。

 

 

   其次,塗鴉作品充滿輕柔與寫實性強烈特質的虫子,擬真和朦朧美是作品的一大特色,這也許是和虫子出身純藝術背景的學院訓練有關。 虫子展出的塗鴉作品大部分皆以噴漆罐的方式來創作展出,最初會令人誤以為是油彩,細看之後才發現,局部擁有塗鴉的噴灑效果,排除大肆狂放的粗獷筆法,取而代之的是以華美誘人的精緻畫作展出,以小件的精細取代大件的震撼。 這些作品都讓人開始屏除從前傳統的認知,原來噴漆罐也可以製造出這麼寫實細膩的畫面。當然,虫子也擁有專屬的個人特性塗鴉標籤(Tag)。 

           最後是展出的塗鴉藝術家Bounce的作品,Bounce以他自創的兔子符號反覆出現在作品中,兔子誇張的表情與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最特別的是那隻類似音響的大耳朵,不僅在畫面上詮釋,也製作Bounce兔子公仔。 這些擁有龐克及搖滾風格的作品,再用大膽粗獷的輪廓線條來描繪形體,作品充滿表現主義的刻畫方式,這些不只跳脫以往習慣的塗鴉方式,Bounce更選擇以人體來當作塗鴉的創作畫布,雖是選擇人體,但卻有別於傳統的人體彩繪形象,當然Bounce也有專屬個人的塗鴉簽名(Tag);除此之外,作品中也加入了些許噴漆罐技法的噴灑效果。

 

 

在此展覽中有一幅由塗鴉藝術家們共同製作的大牆面塗鴉作品,用圖文並茂的塗鴉風格來表現,不管是個人的獨特簽名(Tag)、文字的創意書寫、有趣的圖案畫風,在在皆把塗鴉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有別於國外的塗鴉客,這件作品更帶出了屬於東方元素的中國風,Mr. Ogay黑雞先生將個人獨創的滑稽人物展現在牆上,人物頂著一頭東方的臉孔,留了一個復古的滿清時代的辮子,畫面中特別帶入了象徵吉祥的雲彩。這幅塗鴉展現強烈的書寫風格,以黑色的粗輪廓線條佔比例為最大,充滿律動感的文字,有稜有角,有弧度和流線型兼具。 阿潘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左上角的藍色個性書寫,搭配躲在人物後面的黃色貓咪,逗趣可愛的畫面不免讓人在作品面前流連忘返。常將「貓」做為設計的Logo圖案,或創作的靈感來源,這是來自阿潘獨特的個人經驗與生命成長的歷程。 透過訪談的了解,阿潘解釋著:「由於小時候喜愛貓,而貓的生活習性恰巧就類似於早期塗鴉藝術家總愛習慣藏匿於夜晚時分的靜謐,這種偷偷摸摸的創作方式。」整體上,雖然並無非常濃烈的嘻哈味,也許是因為加入了一點中國風的元素,但畫面還是看的出,這是承襲國外美式風格的變形。

 

 

肆、趨勢研究-推動塗鴉藝術的務實作法

一、品牌與街頭藝術的合作

   「街頭文化(Street Culture)」的興起使得潮流品牌紛紛尋找與塗鴉藝術家合作的機會,企圖將來自於街頭的塗鴉藝術、結合服裝設計,發展屬於街頭流行文化的商品。 在此同時,當塗鴉藝術開始輾轉與視覺設計結合的時候,這些逐漸嶄露頭角的塗鴉藝術家們,也跟隨著這些潮流商品的傳播,開始帶起了世界各地的塗鴉流行風潮。

 

    首先在奢華品牌丟下震撼彈的是2001年奢華時尚的代表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推出的「塗鴉(Graffiti)系列」。 該品牌的時尚設計總監馬克‧賈古柏(Marc Jacobs)首度與紐約知名的「火星搖滾[1]」塗鴉藝術家史帝芬‧史報斯(Stephen Sprouse)嘗試跨界的合作,將經典的LV 組合圖案(Monogram)替換為藝術家手寫的塗鴉字體。 然而史帝芬鮮艷的色彩、玫瑰圖案的塗鴉狂野的風格與經典老牌的結合卻引起了時尚界的好評,市場的反應更是供不應求。 如同馬克‧賈古柏所說的,「打破規則」是該系列最成功的精神要素,而塗鴉「叛逆(Rebellion)」的表述更是引起市場共鳴的重要原因。 它將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這個老品牌添加了年輕活潑的氣息。 當時尚品牌所不斷追求的更年輕、更酷、更時髦的同時;這些元素在一位源自於街頭文化的塗鴉藝術家、史帝芬的塗鴉作品中一一體現。  

談到街頭文化與品牌的結合,KAWS如偶像般的地位是不能不被提及的。 1974年出生於美國的KAWS,畢業於紐約知名設計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 在他同時具備藝術與設計概念的塗鴉藝術家身上,KAWS展現了符合時代性格的創意特質。 KAWS最著名的便是他的骷顱(Skull and Crossbones)圖案以及打叉的眼睛。 他以戲謔的態度和他著名的XX眼神翻玩知名的廣告人物;如象徵消費文化的米奇林輪胎人、象徵美國價值的辛普森家庭、以及廣受歡迎的海棉寶寶等都成為畫作中的角色。 然而真正使他成名的便是與知名品牌如NikeVansDKNYCalvin Kline等知名服飾大廠的合作。 2000年和東京知名潮牌realmad Hectic的米奇公仔(KAWS Companion)更將他推上街頭文化藝術大師的高峰,之後更推出自家品牌Orginal Fake 如日本潮牌UNDERCOVER和陳冠希潮牌COLT都陸續與他合作推出聯名T-Shirt等商品。 期雕塑作品Wonderful World更以40萬美元在東京的Bape Gallery展覽中出售。 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與KAWS合作的公仔更是將KAWSXX與岳敏君的大笑嘴巧妙的結合,象徵了當代藝術與街頭文化的交融。

 

二、臺灣塗鴉藝術的「潮」流風

當潮流與塗鴉的結合成為街頭穿著的趨勢時,台灣開始有許多塗鴉藝術家開始為潮流品牌設計相關的視覺或週邊商品。 引用國內知名歌手周杰倫在媒體上的發言,他說「開潮店不過是幫朋友圓夢」。 可見時下年輕人莫不希望能擁有一家能展現自我態度的潮流品牌服飾。 如藝人陳冠希、羅志祥和五月天等年輕偶像團體都擁有自己的潮店,似乎「潮」這件事在年輕族群的穿著和街頭文化的行為中,佔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潮」,就是「潮流」,在此也可以指稱為年輕族群所追求的「新潮」和時尚。 「潮」這個源自於日本及香港雜誌的媒體字眼,後來被引用成為街頭流行文化的代名詞。 透過與藝術家的合作、或設計品牌的圖像,這些潮流品牌莫不希望能從街頭文化中擷取養分,展現個性。 如臺灣的街頭塗鴉教父呂學淵的自創潮牌「FRIENDLY」,在高雄和台南已有三家分店,頗受年輕族群的喜愛;主打街頭潮流的服飾,如網帽、Tshirt等潮流配件。

另一方面,以台灣著名的塗鴉藝術家Bounce為例,這位不到30歲的年輕藝術家,憑著一腔熱誠與對塗鴉的熱愛征戰南北高架橋下的空白牆壁。 2005年開始以「Bounce」之名在街頭留下他的足跡,Bounce創造了一隻屬於他的兔子與他的故事,以鮮明的兔子符號象徵跳躍的生命力。 Bounce強烈而叛逆的角色風格很快地吸引到廠商的矚目,曾與香港、日本、美國等地藝術家合作發行限量公仔。 2006年受邀參加Xbox 360Fuesd」展覽,以唯一台灣代表之姿與來自世界各地的10位知名藝術家共同展出,更陸續受邀成為Adidas的贊助藝術家、與BillabongConverseWestmillEastpackProtonAsusDell和日本潮流大牌Atmos合作等品牌合作,逐漸延伸觸角成為跨界藝術家。

 

三、「塗鴉潮」-創造台灣本土的塗鴉藝術潮流

    除了品牌與塗鴉的結合,近年來,在台灣也有畫廊積極的與在地的塗鴉客合作,舉辦展覽;如台南的德鴻畫廊在2009年策畫「塗鴉新世代」,邀請了北、中、南部的台灣本土塗鴉藝術家包括了呂學淵(Ryan)、黑雞先生(Mr. Ogay)、Bounce等八位成員。 另外,如2009B brotherKAE在商業畫廊展出的例子都顯示塗鴉藝術在台灣已經逐漸受到業界的重視。 在公部門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也首度在2010年與板橋435藝文園區合辦「塗鴉潮」展覽、並同時舉辦「樂活一夏」兒童塗鴉夏令營,企圖在展覽之外,也為將來的世代提供一個學習和教育的途徑。

    我們再以塗鴉結合大眾生活的美學情境深入進行探討,為了能讓大眾更了解與親近塗鴉文化,如何能將塗鴉在台灣快速的邁入大眾藝術的範疇中,是一項需要被討論的課題。 讓我們回歸到「塗鴉潮」的字義上來看,有其相似的兩個理念:其一,在這次舉辦的「塗鴉潮」展覽中,本研究鎖定關注台灣本土的塗鴉藝術家們作分析討論,這些已經走在塗鴉潮流中的藝術家們,創造具有在地性的塗鴉風格,是塗鴉潮在台灣所展現的現象之一;其二,因塗鴉藝術結合潮流的取向,故也能間接的讓大眾在生活中藉由和品牌的接觸與了解,感受這「塗鴉潮」所帶來的熱絡旋風。既然,台灣的塗鴉藝術已漸邁入大眾殿堂,我們不妨可從一些相關的新聞報導和活動案例來做更精確的了解。近年來,台灣的政府也相繼開始舉辦相關的都市美化的塗鴉競賽,塗鴉教學的活動,藉由舉辦這些相關的活動,除了可將塗鴉與民眾間的關係拉近,也可縮短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距離,進而讓塗鴉帶給民眾更多在藝術上不一樣的視覺新感官。

 

     今年七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就與板橋435藝文特區的園方,一起協同舉辦「塗鴉潮」的塗鴉展覽,同時,園方更舉辦了屬於塗鴉藝術的樂活夏令營。這次分別邀請了北、中、南的塗鴉藝術家們參與這項塗鴉展覽與教學活動,讓社區的孩子能藉由參加塗鴉樂活夏令營所安排的課程而更了解塗鴉,塗鴉藝術家們用化繁為簡的方式來初步教學,帶孩子認識塗鴉,並且引導正確的觀念給孩子。透過訪談,Mr. Ogay黑雞先生表示:「藉由塗鴉教學的方式,能帶孩子了解塗鴉並非完全是非法的,讓孩子能有更認識塗鴉的捷徑管道,更多多認識塗鴉的優點。」透過教學的過程,結合美學的設計,刺激孩子的視覺感官,和培養更多的獨立思考。我們將舉例板橋435藝文特區的樂活塗鴉夏令營的其中一項課程表來作塗鴉的教學分析。

 

    板橋435藝文特區結合這次塗鴉潮的展覽,順勢舉辦的樂活塗鴉夏令營,就有非常多的簡單塗鴉教學,上述圖表是以麥克筆作為塗鴉運用的媒材之一,塗鴉教學提供了幾項有趣的創作題材,從以上的課表就可歸納出幾點塗鴉的創作形式。塗鴉創作不外乎需要兼顧到的就是造型與線條結合的視覺效果:一、線條的粗細;二、輪廓線的深淺;三、顏料的噴灑和滴流效果;四、拓印的色彩斑剝特質。從這四項基本的塗鴉認知,配合天馬行空的創意視覺設計,將很容易的就能將塗鴉簡單的介紹給大眾,並且也從這樣簡單的教學以及活動的安排,相信塗鴉藝術不僅已走進大眾生活,人們也開始將塗鴉視為一項創作表現的媒材工具;因此,透過本研究的分析,我們可推論塗鴉藝術一路走來其實也延續了歷史的脈絡,走至今天,塗鴉仍然被視為一種傳遞訊息的媒介物,並且持續為台灣的塗鴉藝術家所運用而大放異彩。

 

結論

    透過了解塗鴉的歷史脈絡,進而細看台灣的塗鴉發展,直至與品牌、消費文化接上軌道的塗鴉商品化趨勢,塗鴉已從昔日大眾所認為的非法活動,轉而變成合理化的商業搖錢樹。本研究的範圍鎖定至台灣的塗鴉表現形式與發展趨勢,雖然塗鴉藝術在台灣的發展稍晚了國外些,然而當塗鴉開始從檯後浮出檯面,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當畫廊開始熱絡的簽署邀約參展,從小至私人畫廊,大至白盒子空間美術館展覽,藝術市場與收藏家都紛紛開始關注塗鴉藝術的發展情況,可見塗鴉在台灣的成功發展。

 

    塗鴉文化的萌芽過程可謂是千辛萬苦,從令人質疑的非藝術行為,變成人人認可得藝術性創作,到政府開放塗鴉合法區域和主動舉辦各項可和市民互動親近的塗鴉大型活動等等,以上案例都是塗鴉藝術開始邁入大眾文化的美好結果。這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和板橋435藝文特區所辦的「塗鴉潮」展覽和樂活塗鴉夏令營的塗鴉教學,塗鴉藝術家們在展覽空間示範塗鴉創作,表演如何塗鴉?如何將屬於本土性質的塗鴉特質呈現出來?進而舉辦塗鴉夏令營的活動來做簡單教學,讓塗鴉不僅開始接近大眾,也因此讓大眾能更了解塗鴉藝術,讓塗鴉不僅活躍在台灣的藝術領域、商業市場中,也可融入大眾的生活,徹底實現了「塗鴉藝術無所不在」的最終嚮往。

 

 

註解

  1. 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 多半被認為是一種結合街頭文化、音樂與生活玩樂態度的次文化。 性別上主要由男性青少年組成,以強烈的個人風格為主。 源自美國貧民區的嘻哈文化與街頭籃球的關係緊密,在形象和服裝上時常與街頭籃球寬鬆的服飾結合,間接影響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裝著打扮,這種籃球服裝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穿搭的元素 由於嘻哈文化的發展與美國黑人的音樂;如饒舌、雷鬼、嘻哈等音樂型態關聯,在文化的本質上反映了美國黑人所創造的次文化,也是都市中貧民窟有色人種面對所處環境所作出的反應。 定義參考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6
  2. 紐約地下鐵塗鴉所使用的工具以噴漆罐為主,Chalfant Prigoff1987)的書名就叫做《噴漆藝術》(Spraycan Art),而噴漆罐也經常出現在畫作塗鴉當中。引用自畢恆達郭一勤夏瑞媛(2008)。台灣的街頭塗鴉文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095
  3. 資料參考
  4. 最早的塗鴉藝術展覽是1972年九月由紐約曼哈頓的蘇活區的「刀片畫廊」舉辦,當時展出尚米榭巴斯奇亞 (Jean-Michel Basquiat1960 ~ 1988) 的作品。
  5. 資料引用自盧瑞珠(2008115)。〈英國街頭塗鴨藝術作品在拍賣網站高價賣出〉。雅虎新聞。201091日,取自
  6. Stencil 又稱版模塗鴉,類似版畫的技巧,將做好的影像以影印或電腦印製出來,用切割的紙版或其他紙張製作成噴漆的模子,有可以大量複製圖像的特性。
  7. 引用自鄭惠文(2008)。〈論後現代藝術的淺平性:向下沈淪或向外開放?〉。《通識論叢》,4201094日,取自 凱斯‧哈林原文是Here’s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Pop Shop: I wanted to continue this same sort of communication as with the subway drawings, I wanted to attract the same wide range of people, and I wanted it to be a place where, yes, not only collectors could come, but also kids from Bronx (.”
  8. 引用自村上隆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
  9. 引用自王婉瑩(20100228日)。〈不老的塗鴉:塗鴉大師凱斯·哈林逝世20週年〉。中國經濟網。2010828日,取自
  10. 原文為You can own half the city by scribbling your name over it引用自

11.Tags 又稱標貼,以快速或潦草的方式書寫的簽名或「署名」,是塗鴉者佔據地盤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幫派間的佔地符號,通常以噴漆、粉筆或麥克筆書寫單一色彩的一筆完成的纏繞線條文字。

 

    12.陳弘儒(1996)。《私密的喧譁:公廁塗鴉之言辭行動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13.引用自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文化。68-69

     14. 反文化屬 次文化(Subculture) 的一支,如美國60年代的「嬉皮世代」,其基本精神發展於對「主流價值」的批判。 反文化在某種層面上是一種社會演進和改革的力量。

15. 彌爾頓英格(2002)。《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高丙中、張林譯),台北:桂冠圖書。

   20-21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 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文化。
  2.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6
  3. 陳弘儒(1996)。《私密的喧譁:公廁塗鴉之言辭行動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198
  4. 畢恆達郭一勤夏瑞媛(2008)。〈台灣的街頭塗鴉文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079-117
  5. 盧瑞珠(2008115)。英國街頭塗鴨藝術作品在拍賣網站高價賣出。雅虎新聞。201091日,取自
  6. 村上隆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
  7. 王婉瑩(20100228日)。不老的塗鴉:塗鴉大師凱斯·哈林逝世20週年。中國經濟網。2010828日,取自
  8. 鄭惠文(2008)。論後現代藝術的淺平性:向下沈淪或向外開放?〉。通識論叢4201094日,取自

 

 

翻譯書目

  1. 彌爾頓‧英格(2002)。《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高丙中、張林譯),台北桂冠圖書。

 

外文書目


 

[1] 史帝芬史報斯(Stephen Sprouse紀念展取名為「火星搖滾」,在WOOSTER大街的Deitch Gallery畫廊展出,象徵史帝芬如外星人般的酷派與龐克創意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Y HS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